期货交易的几次蜕变

##商品交易中的几次蜕变

十年前,参与套利模型研究,接触期货,而且一上手就是股指期货。当时研究的策略是股指期货与分级基金结合的套利模型,根据分级基金母基金所处位置决定期货与A级还是B级结合。

因为是套利,所以收益率曲线特别美、流畅。但这个策略在规模上受制于分级基金的规模。后来分级基金申赎拆分机制也停了。

在团队中,我主要负责策略回测,细节打磨,和交易;领导负责策略构建,提出想法。同时,也做过其它的套利,如ETF,分级基金直接套利,老基金封转开等等。

但是“A级+股指期货”策略给我印象深刻。当时有一个“勺子模型”,即在母基金净值接近下折的附近,A级和股指期货均建多头。这样,如果下折实现,下折本身的收益就很高;如果不实现,股指期货的收益就很高,而隐含的实际亏损是很有限的。(简单的收益率曲线如下图)

分级基金A级与股指期货套利收益率曲线简图

当时的情形是多次触及下折,然后反弹,最终多次止盈。当然,这个模型跟后面做期货投机交易时遇到的难题一样,就是止盈。

其实止盈是无论做股票、期货,还是套利,甚至是股权投资,都会遇到的难题。简单的差价套利也会遇到难以决策的时候,比如套利头寸开了之后,不断向目标靠近,但是离真正目标还差一步的时候掉头,该如何办?

作为实际操盘手,这次真正体会到期货的威力和诱惑力。诱惑的种子从此种下。

此后,主要从事股权投资业务,多以基本面分析和研判为主要工作内容。2016年研究猪周期,做定增;2018年遇到苹果期货上市。贼心不改,入市场。由于工作忙,没时间盯盘,每天也就收盘看一下。当时觉得很无奈,后来才觉得是庆幸。但是期货交易,该走的路还是得走。

类似风格,直接建仓,然后看日线的交易,苹果之后在纸浆上又做了一次。这一次也是考察上市公司时想到的策略。

两次投入资金都不大,但是获利都在100%以上;持有时间都差不多四周左右。至此,恶魔的种子种下了。

当时所在机构也没钱了,基金事务就剩下投后管理。不忙了,开始盯盘。由于之前获利的交易机会都是通过基本面的,所以开始也是基本面。做了很多品种,看基本面,尤其是化工行业。做进去之后,盯盘,然后出局。

前前后后大概三个月,近50W资金出去了。其中,平仓亏损占70%,手续费占30%。期间的错误包括,基本面进恐慌出,基本面进技术面出,靠感觉进靠感觉出,轻仓进加仓最终重仓出……不胜枚举。

这个期间,也开始看书,什么《日本蜡烛图》、墨菲的《期货交易技术》、《专业投机原理》、克罗,青泽,利弗莫尔,《华尔街幽灵》等等。网络上也看了很多,和讯期货看着看着就关了。

痛定思痛,停下来思考。

第一步,把所有过去的交易打印出来,一笔一笔看,同时对照行情的变化一一对照。

残酷的现实:

  1. 大部分止损,最终都回来了。(这儿申明,并不代表不止损是对的,而是止损需要技术形态的支持,同时也反过来看开仓时机是否合适,止损大小是否符合资金管理。这也是后来才想到的。)

  2. 特别重仓的几次交易,“创造了”平仓损失的50%以上,其中有一次晚上,亏损12W。重仓、反手、扛单;可以说低级的错误都在一个晚上呈现了。

  3. 大量的单子是无效的单子,不创造盈利,但积少成多,会消耗掉本金。更搞笑的是,根据交易产生的综合能力评估中,风控那一项永远是90以上。可是这样的90,似乎意义不大。

  4. 费用,是绝对不能忽略的一项。

  5. 很多次,上午产生比较高的盈利,下午就要还回去;偶尔日盈利为正。

  6. 工作状态越来越差,脾气也越来越不好。日常工作的研究报告、访谈等做不好,同时,也极不愿意出去见人,在这之前是很高兴看项目的。

  7. 见网上说,要写交易日志。我的交易日志写了两笔记本,但现在看,反思的全不在点上。要么是状态,要么是不及时止损,要么是参考标准,要么是技术形态识别有误差,要么是没有参考MACD或者KD或者RSI,要么是没有重视成交量或持仓量,要么是没留意当天的基本面等等。

这个时候,想到“认真做交易”之前盈利的状态,再结合克罗的那本小红书,再看过去的交易记录,汗颜呐。

停下交易,两周时间,把那本小书又翻了很多遍。这大概是第一次蜕变。

倒不是纯粹的书本告诉我的,而是实践和书本一起。之前看克罗,认为他说得没问题,但是他钱多。小资金要做小周期。我甚至把克罗在书中提到的9、18、55均线直接用在5分钟级别上,有时候效果好得出奇,但是更多时候的利润都在震荡期间还回去了。

这次反思,得出几个结论:

  1. 交易频率降下来,要么调大周期,要么小周期级别调大参数。KD参数、MACD参数和均线周期参数,我都做了调整,“3、3、9”,我调整成“3、3、27”,“9、12、26”,我调整成“9、21、55”等等。周期级别,从5分钟调整到15分钟。

  2. 策略方面,新增加突破策略,这个是从书上看的,同时又在B站上看到一大堆人说这个,但是我做得很差。后来才知道,突破是一个胜率本身就很低的策略,更有甚者,现在策略中还有一个更有效的策略,就是假突破策略。如果突破失败,即反向做,在突破失败的高点或者低点设置止损。

  3. 花在交易之外的时间和精力,要远远多于市场交易中。也就是说,要好好做交易计划,并且不是计划之内的动作不要有。这也是按照克罗的想法做的。

  4. 重新找期货公司开户,把手续费调到+1分。这是行业的潜规则吧,之前直接开户,参考后来开户,手续费高得太多了。

  5. 大量的时间,用在K线的观察上。主要看日线、周线和月线。相反,基本面的信息,判断逻辑,已经从细节数据、图表,转到基差、期限结构等次级信息面上了。看K线的方法,是刘强那本书里写道的。不过,在之前作为股权投资经理,做定增项目时,写报告的时候用过。竟然,在开始自己交易的时候忘记了。所以,交易的事情,不实践,光看书时不行的。

此后,又三个月。严格来说,但是也没赚钱。这期间,几乎每周复盘。

复盘的问题很清楚:

  1. 某周某个品种上做得很好,但是在另外的品种上亏损;

  2. 某周,15分钟级别的单子,一个很好的趋势,最终只拿了三分之一,出来后,又做进去,到头来没赚钱。

  3. 某周,很好的底仓单子,最终平仓时利润是浮盈最大利润的20%。

  4. 某周,犯了初级错误,重仓,损失前两周的利润。

  5. 整体,盈亏比不合格(不是不够),虽然不多,但是距离长期稳定的盈利,还差很多。

  6. 遇到大的单边行情,却只做了日内交易。

提升的地方是,格局大了,交易频次明显降下来,拿单的能力也在提高,但是依然不够。

止盈的处理上做得不够精细,同时,作为一个交易整体账户来说,在资金管理上的不一致和策略上的不一致,最终导致没有概率优势,或者概率优势没法体现。这是这个阶段最大的问题。

这个过程中,阅读没有终止,但是阅读的方式不再是之前的碰到那本书就读那本书,而是大量的浏览,几乎把能找到的书都拿到手,有的是从图书馆借的,有的是买的二手书,同时处理了一打认为没有用,甚至误人的书。

浏览的主要内容是,书的产生方式,作者背景,内容的认知层面。最终几本书给我的印象很深刻,分别是青泽的《澄明之境》、勃兰特的《期货狙击手》、撒普的《通向财务自由之路》。

这几本书的共同点是务实性。

  • 《澄明之境》的务实性,是在于传递一个理念,体系的搭建,以及人在体系中的作用。

  • 勃兰特的狙击手,是实战案例集合,包括失败案例;他所用的恰恰是上面所说的突破法,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传统的策略,胜率并不高,最终的收益率却也很好。撒普是成体系构建系统。

给我的整体思考是,交易的成功,在技术、方法和工具都熟练基础上,理念、认知是决定作用。此后停下来交易,思考期货市场的本质,以及应对方法。这次蜕变很大。

有了思考之后,回头重新阅读的书是《孙子兵法》。

从心态上的转变,首先是降低预期,期货公司所宣传的都是个案,实际的收益率放到合理的区间。要真能做到年化30%,复利也很厉害。这个思想的来源也是因为思考权益市场的牛熊转化。问一个问题,如果做投资,为什么一定要做期货?商品期货的个性是什么?其实就是必然的周期性和确定性趋势产生后的收益实现机制。

策略和工具方面,一切从事实出发,从数据出发,去验证、落实,再去交易。这就引入了程序化工具。通过市场上零售的量化平台,将自己的交易思路写成代码,去回测,并进行参数优化。这个过程,坚持的原则时,决策越小越好,品种个性对待,只做持仓量大的品种。

坚持做减法。在策略形成以后,做好过滤手段;对品种和信号,多重过滤。

到目前为至,依然是这套体系,或者说是一套重新确定的做事的方法。程序化+主动交易。没有选择纯粹的量化,是因为之前做股票基金时,受到过很大的伤害。我们整个的市场基础建设还不够完善,包括机制。将来或许会走这一条路。

比较有意思的结果是,很多有效的策略跟传统意义上主观交易的一些参考点很接近。比如,以均线思维去交易,1小时级别的120均线和15分钟级别的55均线、120均线均是很不错的参考点。

另外,不强求一定交易,有时候会有一周时间没有交易,开仓的频率明显降低。整个交易下来,我自己比较舒适的周期为一小时级别。借用平台,信号触发附近,会盯盘,在这1小时内,5分钟级别上找到合适的开仓点开仓。如果没抓到,那就放弃。

在理念上的提升,真正理解资金管理的重要性。一个系统,什么时候开仓,重要性不比止盈和资金管理重要。

如资金管理,为什么回测的时候都是固定手数,或者固定资金,而不是固定百分比。因为固定百分比会让概率表现成为跷跷板。假如理论上胜率40%,10次交易中前4次均胜,这个时候积累的资金量就较大,如果用固定百分比,后面的损失就打破了应该有的盈亏比。

如果要看书,到这儿推荐《大概率优势》。书中对统计工具进行了辩证的思考。在做程序化回测时,也要注意,不能过度优化。

到目前为止,能做的事情是,募资、搭建团队,但是具体细节公司还要完善,比如工作流程。

这里增加一条,就是交易心理的问题,如何增加自律,克服恐惧和贪婪?在之前的交易中,我用了一个方法,就是“合伙人方法”,就是第一阶段结束之后想到的方法。找一位靠谱的人,每天收盘后,将当日的交易记录汇报给这位合伙人。前提是,这位搭档是专业内的。这么做之后,效果很好。偶尔犯一两次低级错误,都感觉脸红。

那么团队工作,流程的搭建就能避免很多个人自主交易中的错误和不够。比如,交易前的研究做得不够扎实,比如对待策略系统不够严肃,比如账户清盘线还不停止交易,这些都可以通过交易流程来解决。

交流的范围增大之后,自我认定,目前我自己的阶段仅仅处于第三阶段(整体阶段分为五档,剩下两档被定义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规模的扩大和策略丰富化,以及所谓的“道法自然”,最后这个,什么意思,其实我也不懂)。

我这个阶段,仅仅证实的事情是:这个事情可以干下去,而且干下去的方法比较明确。

接下来继续努力,祝同行交易顺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