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一点没关系

##慢一点没关系

最近几天的行情给我的启发比较大。

有时候也会想,有些品种为什么能错过?有些品种为什么没有把仓位加重一些?

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、自己的交易系统去一步步执行的,所以整体结果不算坏。

心中有想法就回头来反思,也发现很多问题,比如上面所说的两个想法,如果付诸实践结果可能就不好了。

“君子忧道不忧贫”。还是慢一点好,因为这是一个很长期的事情,慢慢地去做,追求复利效应。

太着急不好,曹德旺也是这么说过的。我们就是因为太急了,太喜欢快速,过于焦虑,静不下来。

尽量把周期放长一些,把参考的参数放大一些,仓位不要太重,同时也不要关注太多的品种。

机会总会有的,总会有的,总会有的,这是做商品交易期货的一个优势,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个优势变成劣势。

这周的工作中就出现了一次浮盈加仓,但最后结局并不好。因为加仓了,最终伤害到底仓,结果是持单没有拿到底。

很值得反思。

前两天跟大家分享华尔街幽灵的加仓理念,就是他的规则二。我说过,在我们不知道幽灵的交易风格、交易策略、交易体系的前提下是很难去对这个规则二进行定义或者评判的。

但是,反过来用这个规则二来反观我们的体系,是不是能在盈亏比、胜率、破产率几个标准中达到要求,如果不加仓,一个头寸到底是不是很好?其实这样想了之后,感觉会坦然一些。

我并不否定加仓。支持的加仓方法,不是幽灵的那种方法,而是更低一级的周期上出现了同样的开仓机会,且有明确的止盈止损的标准,才是可以加仓的。

其实深度理解了“慢就是快”这个道理之后,加仓的道理也就解决了。

经营一个账户就跟经营一个企业一样,我们追求的是常态化的合理的ROE,而不是短期的暴利。如果研究过很多企业,应该明白,一个非常态化的ROE是很难保持住的。

原因有两个:

组织本身会遇到惰性。时间长了,挣钱太容易了,上上下下节奏自然就慢下来了,这是人性也是组织的特性。深受外界文化和企业自身文化影响。
过高的ROE必然会导致新进入者,最终的结局是拉平ROE。我曾经在判断分众传媒这家公司上就遇到类似的情况。受新潮传媒的介入和互联网广告的渗透比增加,分众的盈利能力着实遇到了困难,最终在客户优化之后得以实现困境反转。
那么你会问,有没有长期的高ROE的行业和公司呢?

是有的,这就是巴菲特、价值投资者们常常去找到标的。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并不多,所以稀少,所以才珍贵。

我们做交易,给账户定过高的ROE目标,它的隐形成本会很大的,反脆弱性其实没有得到验证。依靠盘感交易的某一天灵感消失,但是行为方式不改变,就一下子回去了;重仓的,前后行为的资金投入不对等,后期的某一次失败就又回去了。平均下来这个收益率不高,或者,更低。

慢一点,决策少一点,可能更好。

我们做交易,更多的是跟自己交易,与自己妥协,与自己商量,与自己谈判。有时候是潜意识与显意识对抗,有时候是感性与知性对抗,有时候是冲动与体系对抗。不追求纯粹的理性,但必须也给理性一个大的框架,让更多的决策处于给定的大的框架中。在这个框架中不追求太精细的正确,把这一部分让给所谓的潜意识,有的人把它叫做盘感。

自己跟自己谈判,错过了就不要去过多的责备,因为最终的结局是什么样并不好说。就像前两天我说的,看见沪镍涨停了没有机会进去就去追沪锡,结果,我想可能不太好。镍品种停盘之后,会不会出现连续三天涨停接着连续跌停呢?理论上说这样的情况是会出现的。

还是回到自己的系统中来,慢慢操作,慢一点,没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