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分析与价值投资

技术分析与价值投资

放弃执念,基本面分析、价值评估和技术分析都只是工具范畴。

2022年4月25日,A股和商品市场齐跌,全A有4000多家股票收跌,商品市场除生猪、苹果、鸡蛋收涨,其余均跌,而且玻璃、甲醇主力合约跌停,铁矿石几近跌停。

事后找原因往往会陷入锚定心理。解释学,张苏的辩才,逻辑演绎和推理,都不足以应对市场的现实和现实的市场。

兵家思想,重行动思维,以“行”反观“知”,是务实的态度,本分的姿态,也代表着投资者应有的谦逊。

在权益市场年前全部转入空头趋势之后,清仓,全力致力于期货市场。但是交易,永远有不满意的地方,如今天的市场行情,做空仓位没有拿住,早早下车,就是最大的错误和不满意。

直接原因,参加一个活动,与沪上某名士交流,聆听了他的交易体系,也就对自己的操作习惯动摇了。当然,根本原因,自己定力不够。

目前,极有可能又遇到了2021年10月份的不完美操作姿态,即在空头氛围中做日内波动。要知道,下跌市场,隔夜跳空会占到很大的空间,就算空间不大,形态上也往往很难找到建仓点。

不过,整体都还好。

倒是,股市的哀鸿遍野会很多人难以接受,连同基金投资者一起。

各类资产、各级别资产,均应有自己的基本逻辑和框架。逻辑和框架的构建基本要求是,信号的可证伪性,且证伪边界清晰。这样,有利于及时止损。有止损的边界,也就才能有盈亏比的考量。

如,基金投资者,至少要明白主动管理基金和被动管理基金的分别。二分法之后,投资主动管理基金,就只能把期望放在基金经理身上;针对被动管理基金,才有自建框架的必要性和逻辑基础。

我自己,基本不投资主动管理基金,曾经关注的两位基金经理最后都奔私自建平台。投资被动基金,一般选择宽基和指数基金,通过量化建立框架。这样做有个好处,就是研究共享;在基金框架中,市场进入整体空头情况后,轻易也就不做股票投资。

在一个大势都是空的情况下,非必要不持有资产,即使做多,潜在的胜率和盈亏比都受到压制;能选择出趋势为正的标的概率本身就不高,且即使选到了,其向上演绎空间也会受到整体市场氛围的压制。

毫无疑问,这是很清晰的投机思维,为价值投资者所不齿,也为曾经的自己所不齿。但于自己而言,却也是翻天覆地地有效。

这儿,延伸一个问题,也是经常有人自我疑问的问题,到底要技术分析,还是要基本面分析和价值投资。

下面就是关于这一问题的唠叨,也基本解释了我成为投资市场中投降主义者的原因。

细观这个疑问,潜意识里面存有一个基本价值观的判定:基本面分析和价值投资是属于高阶的,技术分析是属于低阶的。

判定过于偏颇,也很不妥当。这是一个并不在一个体系中的话语评价,没有基本的判断逻辑。

投资能力的段位高低,要从以下方面考量:

  • 有没有体系
  • 有没有策略
  • 交易体系的完整度够不够
  • 体系目标是不是清晰
  • 是否有做大规模的气魄和底气
  • 是玩玩还是职业投资
  • 是长期思维还是短期思维

这些决定性因素都要在体系中体现出来,体系自身决定了做大规模的可能性,结合其反脆弱能力和抗风险能力,共同决定投资段位的高低。

投资体系打造完之后,执行力就是唯一追求目标。

体系要素搭建、执行力提升训练、评估反馈机制执行,共同构成投资者的多维能力,而不是简单地以用什么方法分析来做判定。

无论是技术分析还是基本面分析,均属于方法范畴。

选择用什么方法需从实际情况出发,不是听着别人怎么做、大佬怎么讲、人家书里面怎么说,就怎么用。

不同的方法需要动用的资源、更新信息的频率、抓取信息的准确度,都是不一样的。基本面分析,信息更新频率要求不会那么高,但是它频率低是有原因的。

事情发展的变化不会那么快。

要抓住事情发展变化的核心点本身就很难,需要大量地阅读和长期地持续地跟踪,才有可能抓到一个点。
这种点并不是简单地在公司发完财务报表之后第一时间去看所得,甚至公司发财务报表之前通过内部消息获知的比别人领先的信息,而是要找到决定公司价值的核心点和反转的矛盾点。
能力体现在,这个信息点出来之后,能不能尽快地抓到。

一个简单的例子,比如,跟踪一家公司,现金流很好,依赖于自己独有技术。在研究过程中,从文献和业内人士等途径知道该技术的缺陷,也明确更新一代技术路线在科研院所中处于研究和论文阶段。

接下来,没有持续跟踪。最终,更新技术从实验室阶段发展到了应用阶段。

没有跟踪,没有及时捕捉到信息,且还持续持有以前的公司,姿态上遵从基本的价值投资理念,越跌越买。这就很被动了。

基本面分析就是要抓住这样的信息。

又比如说,现在的产业政策很多,每个行业每年都会有很多产业政策出台。政策里面真正对行业起到关键性影响的信息点是什么,如果能捕捉到,那布局就很容易。

其实,政策实际上也是中间变量。

要是能捕捉到行业在大环境中的矛盾点,以及自身发展的矛盾冲突点,且评估之后认为政策作为外因也到了介入的临界点,此时进行布局,是比较恰当的。

曾经所在的团队就是依据这个逻辑从2012年开始布局的新药。

当时,我国的新药跟国际上其他发展较好国家比,差得较远,包括产品质量和行业的创新能力。

那时药监局的人也很少,积累了大量批文;新药研发到药监局之后就进行不下去,都在排队。

同时,又看到一级市场出现了一批创新公司。很多创业者从国外归来,怀有很大的抱负,如现在很厉害的百济神州、微芯生物,刚在香港上市的北海康成。

在2013年左右,感觉政策的变化度好像有,但从药监局里面看,依然很不乐观。人员调整没有,审核政策的变化也没有,依然做着仿制药,最多是me-too策略。

但是我们布局了,感觉事情不能再糟糕,民众和行业声音都较大。2015年之后,药监局开始行动,政策变化很大。

把这个量级的矛盾点找到,确实是基本面研究理念很重要的一部分。这个点并不是简单地跟踪公司能跟出来的,因为公司的基本面也是一个中间变量。

整个大的体系很复杂。要做基本面投资,那么就要清楚怎么去从内到外布局,包括团队的配置、资金匹配度、个人精力分布、团队成员精力分布、个人的能力圈等等。

各个方面如果匹配不上系统的要求,就需要考虑新的工具库。

个人做基本面投资,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。大多数是一招鲜。如,在一个景气度提升的行业,专注、重仓。比如在过去几年中,专注于新药。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多阶段布局,做联动,能赚不少钱。

另外一种,就是只保持一个姿态。如专注于消费类行业,在其中做价值的低买高卖。实际上这是一种类技术的分析,大家把这个叫价值投资。我个人认为可能不一定是在投资价值,而是重复一种低买高卖的动作。如果读过格雷厄姆的书,客观一点分析,老头子最基本的思想是量化理念。他的价值理念中,最基本的是量化思维,很难说他是针对企业价值做的投资。

所认为的价值投资,实际上是看透一个行业、人类社会的趋势,定性发现某些公司未来的增长价值,并布局于当下。这个可能是真正的价值投资。而在已经成熟的行业和成熟的体系中守着,在一定的量级买一定的量级卖,这个多多少少是有量化思维在里面的。

要理清两种区别。

如果说价值投资和基本面投资,没有抓住关键信息点的方法和步骤,那么就需寻找其它方法,比如技术面分析。

如果一个人,还没有什么能力积累,或者说现在有积累,但是这个积累在当下的医药行业,已经景气度很高,那怎么做?我想可能要退回来,寻找其他办法。

这个时候技术分析的工具箱能不能用起来?如果用起来,那么就要定一个属于自己的策略。

无论用哪个工具,都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工具运用之后,要有自己的体系和策略,要有自己的一整套打法,包括资金分配方式,资金管理方式,预期收益率,这个策略体系容纳的资金的规模等等。这些都要明细。

相比买什么,什么时候买,什么时候卖对整体收益率影响更大。这里面牵扯到止损,牵扯到纪律的执行,牵扯到拿单。

技术分析其实一直被很多人误解。事实上,一个完整的基金公司团队,交易员基本上必备的素质就是明白基本的技术分析。没有这个素质,怎么去实现在一定的价值下目标仓位的建立呢?当然,可能运用目标跟我们单纯拿技术分析做一个策略使用的方法不一样,但是必须得用。这方面内容,基金经理不会公开说的。

如果在一个体系里面用基本面分析,具体的交易标准可以自己去建立,但要求是建仓平仓的一致性,买的逻辑与卖的逻辑是有一致性。因为什么买因为什么卖,前后逻辑框架并不要求一对一,但是必须在一个框架内。

其实很多投资家也给出了一些答案,比如说管理层发生了变化,比如说行业天花板到位。但是要说的是,这个答案不能模仿。在买的时候就一定要清楚什么时候卖,这个是重点。这个信号一定清晰,而且逻辑是自洽的。

在A股市场中,大部分时候的交易其实是属于情绪交易。必须要承认,因为这决定了构建体系的理念和风格。若一支股票涨到40倍PE,还谈价值投资,是有点过了,有点糊弄人了。因为无论按照市场的利率折现也好,还是现金流折现也好,怎么折也折不出来40倍的PE,除非对公司收入未来增长的预期超高。

一个公司股价如果跌到一定程度,那它的价值是有的,这就是所谓的跌出价值。如果涨到一定程度,其实更多的是资金交易或者情绪化交易。

一旦定义成情绪化交易,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,如一个股票如果涨到60倍的PE,你说卖还是不卖。按照基本面和价值投资逻辑进行判断,早该卖了,因为估值高了呀。反过来,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去卖的话,为什么40倍的时候没卖,50倍的时候没卖。所以在60倍卖的逻辑一定不是说它已经高估,而是必须因为已经到情绪交易的范畴里,要找的逻辑支撑点一定是情绪化的一些指标。其实就是技术分析。

比如说看一下图,通过对过去价格走势分析发现,在55倍PE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支撑点,或者20日均线就在55倍的PE上,也就是说这个60倍的PE是缓慢地走出来的。这种情况下,可以不卖,把止损点和卖点放低一点,等待回撤。如果真的回撤,下破之后再卖,中间有10%左右回撤。这10%回撤赌什么呢?赌的是价格会继续沿着这个趋势和情绪上涨,即从40倍到60倍的逻辑会继续演绎,演绎到多少不知道。过去几年能看到百倍PE的公司大量出现,分布在半导体、新药、CXO等,都是几百倍。怎么出现的?就是情绪化交易。

如果在A股里面做基本面,构建自己的体系中,股票的选择其实很重要的。股票跟期货不一样。期货中,就算有些品种今天交易很差,如胶合板、强麦,没什么交易量,但是只要持仓,总是能出来的,哪怕拿到结算之后按照结算价出来,还是能出来的。但是股票不一样,股票有可能就真没了。

所以股票池很重要,保底要求是合格的公司,一些基本排雷工作要做到位。财务造假、关联交易等等多看看,把不好的公司排除掉。市场上公司很多,几千家公司,要做的公司就那么几家,每个品种每个板块里面选择几个好一点的公司,跟踪着,机会来了就做,机会不来就别管。长期来说,收益率也不会特别差。

不在多,在专注。

要关注具有10年以上财务数据的公司,之后可以关注一些次新股。但是还是那句话,大多数次新股不存在价值交易。如果有投行背景,或者从PE机构出来,就会知道,价值在这个阶段已经释放完了,在IPO阶段的时候,那帮做套利的,早就把价值给掏空,在基本面上不存在什么价值。

但是有一个逻辑,次新股里面往往会产生一些牛股,因为稀缺性,或者因为其他的各种原因,包括情绪概念。次新股有一点特点,盘子并不大,很多股票没解禁,流通盘比较小。这个时候,情绪来的时候,在量不大的情况下,容易把股价拉上去,而且有可能关联方也在背后做。因为很多企业谋划上市后的第二次融资,甚至哪怕给未来自己解禁创造一个空间,都是有做股票的动力的。所以刚上市以后会有一些公司在后面借助一些题材不断地做上去,做上去,就是说即使往下跌它也有一个空间了。这一直是一个策略。这个过程中,情绪化交易如果配合技术,也是可以用的。

总而言之,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,包括估值分析,财务分析,都是工具范畴。真正要建立的是自己的逻辑框架和整体体系。段位的升级也是表现在体系及执行力上。在这个基础上反过来运用工具,信号不清晰也是能证实同时能证伪,有清晰的证实证伪的迹象,就是可以做的。如果没有,建议放弃这个工具,放弃这个信号。要用其他信号来构建一个体系,这样的话,这个体系就是完整的。

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执行的环节,就是执行做到位,注重盈亏比,注重胜率,在中间找一个均衡,基本上就可以长期做下去。

关于体系,个人建议不需要特别暴利的曲线,但是要回撤控制得好。只有这样,回撤控制得好,交易频率不要太高,动作不要太大,这样的一个体系就能做大。